![]() |
研究證實:閹割可延長壽命瀏覽:136![]()
|
追求長壽是人類自古以來的願景,而在自然界中,雌性哺乳動物的平均壽命普遍高於雄性。這一現象在人類社會中同樣顯著。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人口組織的統計數據顯示,全球範圍內男性的平均壽命比女性短 5 至 10 年。2022 年中國男性平均預期壽命為 76.5 歲,而女性則達 82.9 歲,差距十分明顯。 有趣的是,這一性別壽命差異不僅存在於現代社會,在歷史文獻中也有跡可循。例如,韓國仁荷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公元 1392 至 1910 年間的朝鮮王朝皇室血統記錄後發現,太監(被閹割的男性)的平均壽命比普通男性長 14 至 19 年。此外,中國封建王朝的歷史也顯示類似趨勢。據《中國帝王皇后親王公主世系錄》記載,歷代帝王的平均壽命僅有 40 歲,而服侍他們的太監平均壽命卻高達 71 歲。 近年來,科學界對這一現象展開深入研究,揭示了雄激素可能是導致雄性壽命較短的「幕後黑手」。相關研究成果進一步證實,閹割能夠通過降低雄激素水平延長壽命。 ![]() ![]() ![]() 青春期前閹割消除了性別壽命差異 2023 年 5 月,美國得克薩斯大學聖安東尼奧健康科學中心長壽與衰老研究所的 James Nelson 教授團隊在《Aging Cell》期刊發表了一項重要研究。該研究以 UM-HET3 小鼠模型為基礎,這種小鼠能夠很好地模擬人類壽命的性別差異。研究結果表明,青春期前進行閹割的小鼠能夠消除性別之間的壽命差異,並顯著降低雄性在早年到中年時期的死亡率,使其平均壽命與雌性相當。 研究還發現,閹割後的雄性小鼠雖然生長速率變慢,但體重增長的持續時間延長,最終體重遠高於同齡正常雄性。此外,閹割減弱了雄性早期體重與壽命之間的負相關性,使各項指標更接近雌性。這些結果表明,青春期後的雄激素效應是導致壽命和生長軌跡性別差異的主要原因。 ![]() ![]() ![]() 表觀遺傳學揭示閹割延緩衰老機制 另一項於 2021 年 7 月發表在《eLife》期刊的研究則從表觀遺傳學角度探討了閹割對壽命的影響。這項由新西蘭奧塔哥大學和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國際研究團隊合作完成的研究,題為「Castration delays epigenetic aging and feminizes DNA methylation at androgen-regulated loci」。 研究顯示,與正常的公羊相比,被閹割的公羊可以延緩 DNA 衰老,延長壽命。這些公羊的 DNA 甲基化修飾表現出雌性特徵,進一步證實了閹割對壽命的積極影響。研究還發現,某些雄激素敏感的 CpG 島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呈現低甲基化趨勢,但在閹割的雄性和正常雌性中保持穩定。類似的性別特異性甲基化差異也存在於蝙蝠皮膚及雄激素受體高表達的小鼠組織中。 這些現象表明,哺乳動物的 DNA 中存在雄激素依賴的低甲基化機制,這為閹割、雄激素與 DNA 老化的性別差異提供了明確聯繫。 雄激素影響多組織老化進程 為了進一步探討雄激素對不同組織的影響,研究團隊觀察了小鼠的性別差異。結果顯示,在表達雄激素受體的組織(如皮膚、腎臟和大腦)中,雄性和雌性的 DNA 模式存在顯著差異;然而,在未表達雄激素受體的組織中,兩性之間的差異則不復存在。 未來展望:尋找延長壽命的潛在靶點 總的來說,這些研究表明雄激素是導致壽命性別差異的關鍵因素。如果能夠找到既能消除雄激素對衰老的有害影響,又不影響雄性功能的靶點,將成為抗衰老和延長壽命領域的重大突破。然而,這一研究方向仍需更多基礎研究和臨床試驗的支持,以確保其安全性和可行性。 論文連結: 1.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acel.13891 2. https://elifesciences.org/articles/64932 |
|
|
猜你可能會喜歡: | ||
![]() 瀏覽:7777 過期麵包去哪?原來是製成這東西 | ![]() 瀏覽:3560 聽說「竹炭產品」可以吸附身體的毒素,這是真的嗎? | ![]() 瀏覽:24862 兩種魚已被列入致癌名單,吃多了致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