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孩子 12 歲前最渴望聽到媽媽說的 5 句話瀏覽:279![]() 延伸閱讀: 1. 神秘巨大不明飛行物 正在接近地球 2. 台灣發生兩起地震 最高震級 4.6 級 3. 被鑑定短暫精神病,殺人兇手無須承擔刑責 4. 預言大地震未實現 繼續返工返學 5. 老婦連遭輾過 兩車不顧而去
|
在孩子成長至十二歲之前,這段時間對於他們自我認知的形成來說尤為關鍵。母親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有可能成為孩子內心深處的「精神錨點」。根據哈佛大學兒童發展中心的研究發現,那些每天至少聽到三次積極暗示的孩子,其前額葉皮層(與情感調節和決策相關的大腦區域)的發育速度可以提升百分之二十七。以下列舉五句經心理學驗證過的「魔法語言」,這些是孩子童年時期最渴望從母親那裡獲得的情感滋養。![]() 理解與支持 當孩子主動收拾玩具時,母親可以蹲下來對他說:「你記得把積木放回盒子,媽媽特別感動,你真是個有責任感的小朋友。」這樣的表揚不僅僅是一種行為上的認可,更重要的是它讓孩子感受到來自母親的理解和支持。這種情感共鳴比單純的讚美更能觸及孩子的內心世界。腦科學研究也表明,當孩子接收到這樣的情感反饋時,能夠激活他們的大腦前額葉皮層,從而促進共情能力的大幅提升。 ![]() 肯定進步 如果孩子的數學成績考了七十八分,母親不應該批評,而是應該強調其進步之處:「計算題正確率比月考提高了百分之二十呢!」斯坦福大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在其著作《終身成長》中指出,關注過程而非結果的評價方式能激發大腦海馬體的活性,使孩子的抗壓能力得到三倍的增強。通過這樣的方式,母親可以幫助孩子樹立面對挑戰的信心,並鼓勵他們持續努力。 ![]() 重視感受 當孩子因為輸掉遊戲而大哭時,父母應給予擁抱並說:「你很難過對嗎?媽媽小時候輸了也會哭,來我們聊聊哪裡最不甘心?」這樣的反應是對孩子情緒的一種認同,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的情緒都應該被接受。《被忽視的孩子》一書中提到,父母若漠視孩子的情緒,可能會導致孩子一生否定自己的感覺。因此,重視孩子的感受,就是將孩子的情緒合法化,讓他們學會如何健康地處理情緒。 共同解決問題 遇到困難時,母親不應責備孩子,而是應該提出合作:「我們一起來想辦法吧?」這樣的做法將「困境」轉變為一個需要共同解決的課題,有助於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長此以往,孩子在面對困難時不會退縮,而是會嘗試尋找解決方案。例如,當孩子打翻牛奶時,母親可以說:「牛奶灑了,我們怎麼清理?媽媽拿抹布,你拿個盆來好嗎?」這樣的合作模式不僅解決了問題,還增強了親子間的信任與溝通。 ![]() 提供安全基地 最後,每位家長都應該給孩子一個終極承諾:「你永遠可以回家。」這個承諾象徵著孩子有一個堅實的安全基地,無論外面的世界多麼艱難,家永遠是他們溫暖的避風港。埃里克森的人生八階段理論強調,在六至十二歲這個階段,孩子需要建立勤奮感,這期間他們需要不斷地從家庭中獲得支持和鼓勵。「安全基地」越穩固的孩子,探索世界的勇氣就越強。 |
猜你可能會喜歡: | ||
![]() 瀏覽:11320 當爸媽前 VS 當爸媽後 | ![]() 瀏覽:4300 玩具越少孩子越聰明,這 4 件事,爸媽越早知道越好 | ![]() 瀏覽:5868 爸爸的態度,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