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諸葛亮有三明:先見之明、自知之明、知人之明 日期:2018-04-15 | 瀏覽:768 ![]() |
|||||
古人說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不論做人還是做事,眼光要長遠,要有預見性。聰明人看得懂,精明人看得準,高明人看得遠。 沒有遠見的人只能看到眼前,而有遠見的人會看到將來可能存在的機會並積極做好準備,要知道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人生路總是佈滿荊棘,先見之明可以幫助你趨利避害,尋找機會,減少路上的阻礙。 先見之明是一種智慧,有先見之明的人能夠見微知著,通過蛛絲馬跡推斷出事物發展的大致方向。 劉備求賢若渴,三顧諸葛亮於草廬之中,二人進行了一番對話,這也就是有名的“隆中對”。 在與劉備的對話中,諸葛亮分析了天下形勢,給劉備指出了一條“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之路。
有先見之明的人有格局有遠見,每天的生活都是限量版,生命需要的是未雨綢繆不是亡羊補牢。 人貴有自知之明,世界上沒有全能型的人才,每個人都有長處與短處。 做人要有自知之明,只有認清自己,擺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成功。 《老子》中說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知之明是一種修養。
生活中高估自己的人比比皆是,他們認為別人的成功只不過是碰到了好的機遇或是得到了伯樂的賞識,要知道不論是運氣還是賞識都需要實力。 做人有自知之明,做事才能量力而行。 陳壽在《三國志》中用一句話概括諸葛亮領兵北伐,“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北伐失利雖不能歸咎於諸葛亮一人,但陳壽認為諸葛亮對此有很大責任。
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只有爭取了解自己,才能揚長避短,才能對自己的人生進行正確定位。 正如韓信對劉邦所言,“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 樊遲問孔子 “什麼是仁”?孔子說: “愛人”。樊遲又問 “什麼是智”?孔子說: “知人”。 知人是一門高深的學問,蘇軾曾說“欲立非常之功者,必有知人之明”,在日常生活中,知人之明有助於幫助我們在茫茫人潮中找到心靈相契的朋友。
知人之明是一種成熟,是經驗的積累。有知人之明的人不會僅憑別人的一面之詞、自己的一面之緣就對他人下判斷。 諸葛亮寫過一篇文章《知人性》,文中提出“知人七法”。 諸葛亮一生識人的最大收穫恐怕就是劉備。劉備生性良善,“郡民劉平素輕先主,恥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語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 為請諸葛亮出山,劉備不惜三顧茅廬,一再邀請。
正是看到了劉備的這份良善,諸葛亮才甘為其驅使。 人生就是一條長長的隧道,也許途中你會遇到暫時的黑暗,記得帶上三盞明燈上路,以先見之明、自知之明、知人之明照亮前進方向,走好人生道路。 |
猜你可能會喜歡: | ||
![]() 2018-03-17 / 12722 說話決定你的運勢,聰明人不說的 10 種話 | ![]() 2018-04-05 / 43669 很多朋友都是從此絕交的,故事很短,卻說穿了人性 | ![]() 2018-03-23 / 52279 一個外遇男人的自白,女士們請看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