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 3 個部位常作痛,可能是癌症的訊號瀏覽:139延伸閱讀: 1. 打敗 ChatGPT 的不是 Google 而是這個 APP 2. 一場婚禮牽動兩大上市企業 3. 星洲部長辱港隊球迷白痴 4. 菲前華裔市長,涉人口販運與詐騙 5. 持槍劫走 6 犯柬埔寨女子長相曝光
|
| 大部分嚴重疾病在形成前,身體往往早已發出多次警號,只是很多人選擇忽視。尤其是來歷不明、反覆出現的疼痛,若只是依賴止痛藥硬撐,不但無法解決根本問題,還可能錯過黃金治療時機。 臨床上,部分癌症在早期就會以「隱約作痛」「說不清的酸脹」等方式表現出來。當某些部位持續感到不適,或疼痛逐漸加劇,就應提高警覺,及早接受檢查,以免在不知不覺間讓癌症「悄悄上門」。 三種常見疼痛 或是癌症早期警號 1. 肩膀反覆疼痛:警惕肺部與乳腺問題 若長期出現肩膀疼痛,而且與扭傷、勞損等明顯原因無關,就要留意是否與腫瘤有關。肺癌在侵犯胸膜、累及周邊神經或引起淋巴回流異常時,疼痛有機會放射至肩部甚至上臂;部分乳腺癌、肝癌患者亦可能出現肩部酸痛或隱痛。 需要強調的是,肩痛並非癌症獨有表現。右肩痛亦可與膽囊炎、膽結石等疾病有關;左肩痛則可能與心絞痛、膽絞痛所致的放射痛有關。因此,若肩痛持續存在或愈來愈明顯,應透過專業檢查釐清原因,而不是自行判斷或長期忍耐。 2. 腹部長期不適:或與肝癌、腸癌相關 腹痛是極常見症狀,但若集中在右上腹位置,呈現持續性隱痛或刺痛,則需警惕肝臟病變。肝癌多以「肝區疼痛」作為早期表現,患者同時可能伴隨黃疸、食慾下降、體重明顯減輕、出現蜘蛛痣等情況。由於肝臟是腹腔內最大的器官,疼痛範圍較廣,往往被誤以為「普通肚痛」,容易被忽略。 另一方面,結直腸癌亦常以腹部不適開端。患者可出現中下腹隱痛或脹痛,並伴有大便帶血、排便習慣改變、腹瀉與便秘交替等情況。這類症狀若持續數星期不見好轉,便應盡快就醫。 3. 持續背痛:按摩無效更要小心 不少人把背痛歸咎於久坐、勞損或姿勢不良,選擇以按摩、推拿或針灸紓緩。但若背痛並未因休息或治療而改善,反而持續惡化,便要考慮是否存在內臟腫瘤。 結腸癌、前列腺癌等在侵犯周邊神經或後腹腔組織時,亦可引發頑固性背痛。簡單來說,若背痛「治來治去都不好」,原因又不清晰,就不應只停留在舒緩肌肉層面,而要安排進一步檢查。 無論是哪一部位,只要是無明顯原因的疼痛、持續時間長、或出現頻率愈來愈高,都應主動求醫,尋找真正病因,而非一拖再拖。 做對檢查 才能及早揪出癌症 癌症早期往往症狀輕微甚至毫不明顯,單憑感覺難以察覺,因此針對高危人群的定期篩查尤其關鍵。以下為 5 類常見癌症的高危因素及建議檢測方式: 肺癌 年齡超過 40 歲、長期吸煙(吸煙指數 ≥ 400,即每天吸煙支數 × 吸煙年數)、戒煙不足 15 年、患有慢阻肺或弥漫性肺纖維化、具肺癌家族史者,均屬高危人士。建議每年接受一次低劑量螺旋 CT 檢查,以便及早發現小型結節或異常陰影。 胃癌 40 歲以上、偏好高鹽、高油、醃製食物,或曾患胃潰瘍、胃息肉、慢性萎縮性胃炎,以及有胃癌家族史者,患病風險較高。由於胃癌早期單靠驗血或 X 光難以發現,胃鏡仍是識別早期胃癌最直接、最可靠的工具,建議高危人士定期接受胃鏡檢查。 肝癌 男性超過 40 歲、女性超過 45 歲,若同時存在長期酗酒、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肝硬化、重度脂肪肝,或有肝癌家族史,均應列入肝癌高危組別。肝癌篩查通常結合肝臟超聲波及甲胎蛋白 AFP 檢測,兩者配合有助提高發現早期腫瘤的機會。 結直腸癌 40 歲以上、曾有腸息肉、炎症性腸病或結直腸癌家族史者均屬高危人群。結直腸癌若在極早期被發現並妥善治療,5 年生存率可接近 100%。目前,大腸鏡仍是檢出早期腸癌及腺瘤性息肉的首選檢查。 乳腺癌 曾接受胸部放射治療、有近親罹患乳腺癌、家族中有多名女性患乳癌,或本人及近親帶有 BRCA1/BRCA2 基因突變者,皆屬乳腺癌高風險群。乳腺篩查相對簡單,每年進行乳腺超聲波檢查即可發現不少早期結節,如有可疑病變,醫生會建議加做乳腺鉬靶 X 光檢查。 預防重病 三大生活習慣要及早建立 要降低患上大病的風險,單靠檢查並不足夠,更重要是持之以恆的生活管理: 均衡飲食:多選擇天然食材及多樣化蔬果,減少高鹽、高油及加工肉類攝取,控制糖分與總熱量,有助減低多種癌症及心血管疾病風險。 適量運動:固定運動可改善心肺功能、體重及免疫力,例如快步行、慢跑、游泳、瑜伽等,每週維持至少數次中等強度活動。 戒煙限酒:吸煙與過量飲酒均與多種惡性腫瘤及慢性疾病密切相關,愈早戒掉,身體愈受惠。 此外,定期體檢及時留意身體變化同樣重要。一旦出現持續肩痛、胸悶、呼吸困難、原因不明的體重下降等情況,應盡快求醫諮詢,而不是自行判斷或在網上尋找偏方。 疼痛是身體求救訊號 及早處理最關鍵 疼痛並不一定代表癌症,但長期存在、原因不明的疼痛,絕對不應被視為「小問題」。與其一再忍耐,不如為自己安排一次全面檢查,釐清成因。 無論結果是良性疾病抑或早期腫瘤,愈早發現,治療選擇愈多,預後亦愈理想。學會正視身體的每一次「喊痛」,就是對自己的健康負責。 |
| 猜你可能會喜歡: | ||
瀏覽:8344 開水燙餐具真的能消毒嗎?答案來了 | 瀏覽:1861 海底撈最全蘸料公式 | 瀏覽:3146 腋下狂冒汗,就是腎虛腎虧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