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 APP,正在監聽你用電話!

文章 購物

這些 APP,正在監聽你用電話!

瀏覽:4738

這些 APP,正在監聽你用電話!

剛和朋友聊了什麼,沒過一會兒 App 就給你瘋狂推送?難道我們的手機都被監聽了?

App 到底是如何精準猜到,我們想買什麼的?在萬物數據化的時代,你的個人隱私還安全嗎?

現在為你解讀手機「監聽」背後的秘密。

剛和朋友聊了什麼,沒過一會兒 App 就給你瘋狂推送?難道我們的手機都被監聽了?App 到底是如何精準猜到,我們想買什麼的?

這些 APP,正在監聽你用電話!


你和閨蜜剛討論完哪支口紅好看,打開手機,立刻就收到了淘寶的推薦;你和朋友電話里定好今晚吃火鍋,下一秒,從火鍋店到火鍋食材,全部給你安排得明明白白。

這種巧合多了,你是不是也開始隱隱地擔憂 ...

手機,真的在偷聽我們談話嗎?如果沒有,手機軟件又是怎麼精準地猜到,我們腦子裡的想法的?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個人隱私的泄露問題。

手機真的可以監聽我們嗎?

多數人想象中的手機監聽,就是手機錄下我們說話的內容,再上傳到服務器進行語音識別和內容分析,像一個小間諜,把我們出賣給一家又一家公司。

實現手機監聽並不難

如果僅從技術層面考慮,這種監聽行為完全可以實現。

2018 年,Facebook 就曾被曝出,利用一項專利,通過麥克風來監聽用戶,以獲取用戶觀看廣告的類型;2019 年,蘋果也曾因為上傳分析了用戶使用 Siri 的語音數據而深陷輿論漩渦。

浙江大學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甚至指出,軟件即使沒有麥克風權限,也可以利用手機中的加速傳感器來進行聲波的記錄和分析。

而且加速傳感器的調用根本不需要用戶授權,幾乎所有的軟件都可以直接使用。就跟逢年過節不請自來的親戚一樣,臭不要臉,且沒得商量。

這些 APP,正在監聽你用電話!


不過,大家不用過於害怕,因為以上這些都僅僅是「理論層面」。真想實施監聽,可比你想的難多了。

手機監聽,沒有必要

首先,如果軟件常駐在後台收集信息,勢必會用掉更多的手機電量,上傳監聽的數據還會造成異常的流量消耗,太容易被用戶察覺。

即使你自認為馬虎,但監聽對廠商來說也不是什麼高效的方式:一方面,錄下的音頻可能充斥着早高峰地鐵的嘈雜 BGM,或隔壁男男女女的「深夜友好問候」。

難以保證乾淨的背景音,文字識別就沒法獲取有效的談話內容;另一方面,如果要對每個人進行監聽,語音數據的上傳、存儲和分析都會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更別說,企業監聽用戶,還承擔著巨大的法律風險,一旦被發現,不僅在消費者面前吃不了兜着走,還面臨著巨額的罰款和行政處罰。

所以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監聽用戶都是一樁高成本低收益的賠本買賣。

此外,針對監聽,網信辦旗下的 App 治理工作組還做過相關的實驗,軟件在前台運行時確實可以實時監聽,但被切到後台或鎖屏后,錄音只會持續一小會兒。

也有網友做過測試,錄下商品的關鍵詞,在手機周圍反覆播放,觀察購物軟件中的推薦是否有變化,結果並不奏效。

所以,不管是實操,還是實測,監聽都不可行,且,沒有必要。

你的隱私是如何泄露的?

那麼,既然沒有監聽,各種手機 APP 上精準的廣告推薦,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其實「偷聽」你的並不是麥克風,而是其他方式,甚至很多時候這些信息是你「主動」提供的。

這些 APP,正在監聽你用電話!


泛濫的越界權限

這一切從你使用軟件的第一秒就開始了。

當你註冊新賬號時,都需要勾選統一的服務協議。但這些協議往往條款繁多還不說人話,大多數情況下,你都是一個勁兒點同意就完事兒了!

但你的個人數據,早就在暗中被「標好了價格」。

開始使用前,軟件還會要求各類權限,比如我們打開定位權限才能導航,打開錄音權限才能通話,這都屬於正常的要求。

但如果一款修圖軟件一定要讀取你的通訊錄,一款打車軟件一定要接入你的相冊,這種越界行為就很可疑了。

2018 年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一份報告(《100 款 App 個人信息收集與隱私政策測評報告》)就指出,測試的 10 類 100 款軟件中,多達 91 款索要的權限存在“數據越界”。

這些過度要求的權限,都為你的隱私泄露,撕開了口。

比如,你授權使用的位置信息,如果不勾選「使用App期間才能獲取」,就會隨時隨地定位你的位置,就像多了個 24 小時全年無休的「小跟班」;你授權的「通訊錄」信息,也不會跟你客氣,從七大姑八大姨,到現女友前女友,都給你扒個乾淨。

而如果你同意了相冊授權,那麼從過去現在到未來,你的“美好時刻”里,都多了一個不懷好意的旁觀者。

那個,自己做過啥,大家心裡也都有數哈。

算法可能比你更懂你自己

是不是覺得只要把權限統統關閉,就萬事大吉了?

關掉權限,還能不能正常使用先不談。就算什麼權限也不要,軟件能記錄的信息也遠超你的想象。

拿購物軟件舉例,你在購買前輸入了什麼關鍵詞,選了哪些商品,在頁面停留了幾秒,付款前猶豫了多久,或者是在哪一步放棄了購買,這些信息,無一例外都被如實記錄。

不僅如此,給哪個視頻點過贊、下單過哪家外賣的夜宵、睡覺前一般幾點放下手機,甚至是打車頻率、理財習慣 ... 這些你記不住的小細節,軟件都幫你記得一清二楚。

當擁有了足夠的數據,算法就可以為你打上各種標籤,刻畫出一個虛擬形象。你,也並不是你,而是由各種標籤組成的集合。

你的每一個新的行為,都會為自己貼上一個新的標籤。隨着時間的累積,這種虛擬形象也變得越來越精確。

比如板娘我就日常「健身吃草」,跟着帕姐跳操運動;偶爾打開理財軟件,看看比沙拉還綠的股票;再偶爾尋摸尋摸口紅眼影化妝品,購物軟件視角也許就是:未婚、健身、理財、和美女。

其實打開淘寶,你也可以看到自己被標上了哪些標籤。

廣告主根據這些特徵標籤,就可以自由選擇目標受眾,選定廣告位和投放時間。

當符合需求的用戶點開 App,那個最契合用戶需求、或者說用戶看完覺得「剛好需要」廣告,就會自動彈出。

在東京的一次肯德基推廣活動中,通過分析移動設備提供的行為數據,活動方準確找到了那些“從地鐵出來準備吃早餐”的人群,實時給他們送出了早餐優惠券。

基於大數據以及用戶畫像,推斷和預測你的行為,精準投放廣告根本毫不費力。

一個人的數據已經足夠豐富,而如果用一群人的數據織成網,算法可以發揮的餘地便無窮無盡。

看到這條推送的網友里,有多少是單身?他們多久沒有性生活了?還沒點“在看」的是哪些人?

以前,我們以為的隱私,是具體到身份證號、人臉信息;但我們真實的隱私,早就在每一次上網的行為中暴露,無數個標籤,讓我們每個人都牢牢粘在這張網上,想逃都逃不掉。

所幸,個人隱私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重視。為了保護我們的隱私,手機廠商開始和各類軟件“鬥智斗勇”,我國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也進入了意

見徵求的階段。互聯網時代,萬物都成了可以電子化的信息和數據。

你的行為習慣,決定了 App 給你推送什麼,而 App 對我們每個人的記錄和研究,又通過一次次精準的推送,在你完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反過來塑造了我們的行為。

如果你的每次決定,都正中了算法的「下懷」,如果你的每次下單,都是大數據精準計算后的結果。

你的決定,還是你的決定嗎?你,還是你嗎?

也許,在數據時代,絕對的隱私安全是可望不可即的,但我們仍在與信息泄露不斷鬥爭,因為每個人都值得一個更加安全的網絡環境。



猜你可能會喜歡:

瀏覽:10457
麥當勞推出「麥樂送喵喵雙人餐」送可愛貓窩

瀏覽:496
喝財神咖啡,今年必發財!

瀏覽:13635
McDonald’s 竟然推出麻雀


返回主頁

@ 2019-2024
最後更新:2024-05-02
文章數:5433 / 閱讀量:5240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