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真的是一種病?瀏覽:4017延伸閱讀: 1. 陝西女子,遭丈夫灌麵湯窒息死亡 2. 上海街單位突發火災,火舌吞噬佐敦唐樓 3. 賭場黑名單女子,借友人證件搏殺半年 4. 屯門鹹水管爆裂,路面澤國行人困島 5. 王寶強遭舉報詐欺 4.5 億
|
跟拖延症還不太一樣,很多人的懶,是不願意在需要重複做的事情上浪費自己的時間。 明明知道家務必須得做、事情需要解決,但懶好像已經支配了大腦,讓行動變得十分艱難。 但嚴格來說,懶並不是一種病。 那麼問題來了 人是怎麼染上懶的? 懶,其實源自於我們的祖先。換句話說,每個人天生就是「懶人」。 文明之前,是動物的世界。種類繁多、族群龐大的動物們只有靠爭奪食物資源、逃離自然危險,才能不斷地生存和繁衍下去。 這種激烈的生存競爭耗費精力和蠻力,慢慢地讓一部分動物開始領悟到怎樣做可以節省下精力、更高效地利用資源。 物競天擇,優勝劣汰。人類之所以能夠存活並進化,一部分原因就是採取了類似的策略——在對全身機體的管理中,大腦默認開啟「節能模式」。 這種「節能模式」,也就是我們在開篇提到的懶。 從文明誕生到現如今科技發展,生存環境已經改變。長期進化迭代了人類的身體結構,同時也造就了一些心理機制。 比如我們在完成一些涉及到精細化動作的重複行為時,會自然而然地降低消耗、壓縮工序,刻意偷懶,力求用更少的付出,換回同樣的成果。 因此懶並不是一種病,而是一種人人有之的生理狀態與進化抉擇。 學會把精力分配在更重要的事情上,這種懶,其實可以更加理直氣壯。 那麼,懶有副作用嗎? 恰恰相反,懶其實有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 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認知負荷」,即特定時間內施加於個體認知系統的心理活動總量,可以簡單的理解為需要同時處理的事情數量。 大多數現代人的日常工作生活,都是「多線程操作」的:譬如,邊趕PPT 邊留神著灶台上的鍋、節目開始了但還沒拖完地板、舊快遞沒有拆新快遞又堆滿了…… 各種雜事同時包圍上來,人就處在一種較高的「認知負荷」狀態中,壓力增加,自然就會焦慮煩躁。 而減少認知負荷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偷懶,偷懶可以讓你做好精力的優化分配,用更多時間處理優先級,在重複的、次要的事情上放鬆一下。 一項美國的實驗,要求被測試者用鼠標同步記錄下自己看到的移動物體的軌跡。可以看出,隨著練習增多,測試結果呈現出更簡化的趨勢。 在進行非精細化的重複行為時,人們會自然地壓縮「多餘」工序和步驟,本能地想要降低消耗,在能達成成果的前提下,追求更少的付出。 這種習得的懶惰,反而更可能改善生活質量。 我們應該怎麼面對懶? 比起糊塗的忙碌,不如直接享受聰明的偷懶帶來的紅利。 這裡就不得不提到在 20 世紀 20 年代的美國由一批家庭主婦帶熱的「偷懶風潮」。 調研顯示,美國家庭主婦每週要在家務活上用掉 52.4 小時。而在洗衣機為首的多種電器發明和普及過後,美國女性在家務勞動上的消耗時長降到了每週 22.6 小時(2003 年數據)。 女性因此獲得了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得以將精力從家庭事務中抽離,來打拼自己的事業[6]。 在過去的 100 年裡,職業女性的發展與智能家居的出現、迭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藏在這些背後的正是懶。 面對懶,我們大可理直氣壯一些。 |
猜你可能會喜歡: | ||
瀏覽:21238 最難答的 20 個問題! | 瀏覽:5299 外星人留下的書?至今無人能解 ... | 瀏覽:4805 新興產業崛起!「租號」給國內未成年人打機 |